在国际外交舞台上,扎哈罗娃是一位极为特殊的存在。作为俄罗斯外交部的发言人,她不仅凭借犀利的言辞让西方媒体哑口无言鑫创国际,还因其对中国的友好态度而广受关注。她的直率与真诚,甚至一度因为某些言辞差点引发外交风波。
最近,俄新社透露了一则让她再次成为焦点的消息:面对升任外交部副部长的机会,扎哈罗娃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,并主动表达了想要担任俄罗斯驻华大使的愿望。这背后,藏着她对中国的深厚感情,而这段感情可以追溯到她小时候在北京的日子。
扎哈罗娃出生于1975年,成长在一个外交官家庭。她的父亲是中国通弗拉基米尔·扎哈罗夫,曾在苏联驻华大使馆工作多年。1981年,年仅六岁的扎哈罗娃随父母来到北京,定居了整整七年。北京的胡同、学校的课堂、还有公园中的笑声,都成为了她童年最深刻的回忆。那时的她,还是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,经常和中国的小伙伴一起玩皮筋、写汉字。她的母亲常带她去故宫、长城游玩,给她讲五千年文明的故事。回忆起这些,扎哈罗娃总是感慨万千,她曾在采访中说:“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。”即便回到俄罗斯后,这份情感依然未曾消退。
展开剩余73%扎哈罗娃深知自己对中国的情感,这也深深影响了她的职业道路。受父亲影响,她从小就对外交官的职业充满憧憬。1998年,她从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后,毫不犹豫地进入俄罗斯外交部工作。最初,她并没有涉华的岗位,只能从编辑《外交公报》做起,但她一直没有放弃关注中国。2005年,扎哈罗娃被派驻到联合国纽约代表处时,她主动和中国代表团建立联系,分享观点。2011年,她成为外交部新闻出版司副司长,每当涉及中国问题时,她总能精准把握中方的立场。2015年,扎哈罗娃升任为俄罗斯外交部首位女性发言人,自此,她在中俄两国之间架起了更紧密的桥梁。
2020年初,当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时,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抹黑言论满天飞舞,扎哈罗娃站了出来,直言不讳地反击:“这是无稽之谈,只有美国才会做出这种无耻的事情。”特朗普政府一度试图挑拨中俄关系,她毫不犹豫地回应:“中俄关系不是美国能够挑拨的。”她那句坚定的话语,让中国网民纷纷点赞。除此之外,扎哈罗娃和家人也一直保持着过中国节的传统,春节包饺子,中秋送祝福,甚至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中国歌曲《弯弯的月亮》。有一次,当她得知中国大熊猫滞留在俄罗斯海关时,她立即去协调处理,最终成功让大熊猫顺利入园。当她温柔地抱起熊猫玩偶时,那一刻的柔情和她在外交场上的锋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然而,扎哈罗娃的直率有时也会惹来麻烦。特朗普任总统时,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访问白宫,并被安排坐在特朗普办公桌前的小板凳上。这张照片一经曝光,迅速在全球引发热议,网友纷纷感叹:“弱国无外交。”扎哈罗娃看到这张照片后十分愤怒,认为这严重违反了外交礼仪,于是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条帖子,配上了武契奇坐小板凳的照片,并调侃说:“要是在白宫被这么安排,就该像这样坐着。”她本意是讽刺美国的傲慢,没想到塞尔维亚方面却感到被冒犯,直接向俄罗斯政府提出抗议。最终,这场风波由普京和拉夫罗夫亲自道歉才得以平息,但扎哈罗娃没有受到任何惩罚。事后,她坦言:“我只是看不惯不尊重,言语或许欠妥,但我的立场永远不会改变。”这件事也让人们看到了扎哈罗娃的另一面:她虽直率,但对外交尊严始终坚守。
如今,扎哈罗娃拒绝了副部长的晋升机会,主动提出担任俄罗斯驻华大使,表面看似是职位的选择,但在她眼中,这更像是回到“第二故乡”的机会。驻华大使的职位不仅意味着更高的荣誉,还需要协调两国在政治、能源、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合作。扎哈罗娃熟悉中国文化,精通中文,27年的外交经验让她成为了最佳人选。她的任命,不仅是俄罗斯与中国之间深厚感情的象征,也可能推动两国合作更加顺畅。中国网民对此表示高度期待,有人说:“终于能在胡同里偶遇她了!”国际舆论也普遍看好她的上任,认为她能进一步促进中俄两国关系的稳定与发展。
从一个在北京胡同中长大的小女孩,到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的外交明星,扎哈罗娃的故事深刻反映了中俄两国之间深厚的友谊。这种由内心生发的理解与尊重,正是两国关系不断深化的基石。无论她最终能否担任驻华大使,扎哈罗娃都已经是中俄友谊的重要纽带。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,我们能在北京的街头看到这位“老朋友”,用中文亲切地与我们打招呼,续写她与中国的缘分。
发布于:天津市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