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
岁月荏苒念恩情,千里寻亲终相见
全国解放后,庄新民跟着部队南下,后来被分配到上海公安局工作。他从一个年轻的战士,成长为一名干练的干部,可他心里,始终惦记着沂蒙山区的明德英夫妇。他知道,没有他们当年的救命之恩,就没有今天的自己。
刚到上海的时候,工作很忙,庄新民每天都要处理很多案件,可他还是抽出时间,托人去沂蒙山区打听李开田和明德英的下落。那时候交通不便,信息也不畅通,托的人跑了好几次,都没有消息。庄新民心里很着急,生怕他们出了什么事。
直到1952年,土改的时候,庄新民托的一个老乡终于带来了消息——李开田和明德英还活着,他们分到了一块田地,日子过得还算安稳,那个当年的婴儿,也已经长大了,在村里的小学读书。
庄新民听到消息,高兴得一夜没睡。他立刻给老乡寄了钱,让他转交给明德英夫妇,又写了一封信七界策略,信里详细说了自己这些年的情况,还说希望能接他们来上海住。
展开剩余74%没过多久,老乡就回信了,说明德英夫妇收到了钱和信,很高兴,可他们舍不得家里的田地,也舍不得村里的乡亲,不愿意去上海。庄新民没有强求,他知道,那片黄土坡是他们的根,他们离不开那里。
从那以后,庄新民每个月都会给明德英夫妇寄钱,逢年过节,还会托人给他们带上海的特产——大白兔奶糖、的确良布料、上海产的雪花膏。他还会定期给他们写信,告诉他们自己的生活,问他们家里的情况。明德英虽然不会写字,可每次收到信,都会让儿子读给她听,然后让儿子代笔回信,告诉庄新民他们一切都好,让他不用担心。
日子一天天过去,庄新民从一个年轻的干部,慢慢变成了头发花白的老人。1985年,他退休了。退休后的第一件事,就是收拾行李,买了去沂蒙山区的火车票——他要去看看那对阔别了四十四年的救命恩人,他要兑现当年的承诺。
火车颠簸了十几个小时,又换乘汽车、拖拉机,庄新民终于回到了当年的李家村。村子比以前变了很多,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,泥泞的小路也变成了水泥路,可那棵老槐树还在,树干上的弹痕依旧清晰。
庄新民凭着记忆,找到了村西头的那间房子,可房子已经换了主人。他向村里人打听李开田和明德英的下落,一个老乡告诉他:“李开田老汉前几年走了,他老伴明德英还在,现在跟着儿子过,就在村东头。”
庄新民心里一沉,虽然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,可听到李开田去世的消息,还是忍不住难过。他按照老乡指的方向,快步走到村东头七界策略,看到一间宽敞的砖瓦房,院门上挂着红灯笼。
他深吸一口气,推开了院门。院里,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正坐在椅子上,晒太阳,手里还拿着一个红绳编的平安结,正是当年他见过的样式。老太太的脸上布满了皱纹,眼神也有些浑浊,可庄新民还是一眼就认了出来——这就是明德英!
明德英听到动静,抬起头,看到一个陌生的老人站在院门口,眼里满是疑惑。庄新民快步走到她面前,“扑通”一声跪了下来,眼泪瞬间就流了下来:“娘!我回来了!我是新民啊!当年您救的那个八路军战士!”
明德英愣住了,她看着庄新民,又看了看他手里紧紧攥着的那个旧平安结——那是当年她送给庄新民的,他竟然还带着!她突然激动起来,嘴里“咿咿呀呀”地喊着,伸出颤抖的手,想要摸庄新民的脸。
“娘,是我,我是新民!”庄新民握住明德英的手,她的手很凉,布满了老茧,却依旧温暖。“我对不起您,这么多年才来看您,李大叔他……”
明德英摇了摇头,眼里也流出了眼泪,她比划着,告诉庄新民,李开田走的时候很安详,临走前还一直在念叨他,说他一定会回来的。
这时,明德英的儿子走了出来,看到眼前的情景,愣住了。明德英赶紧拉着他的手,比划着介绍庄新民,儿子这才明白,眼前这个老人,就是母亲经常提起的那个八路军战士。
“庄叔叔,您可算来了!我娘这些年,经常跟我们说起您,说您一定会回来的。”儿子一边给庄新民倒茶,一边说。
庄新民看着明德英,心里满是愧疚。他知道,自己欠这对夫妻的太多了,这辈子都还不完。“娘,跟我回上海吧,我照顾您,让您享享清福。”他对明德英说。
明德英看了看儿子,又看了看庄新民,点了点头。她知道,这个当年她用乳汁救活的战士,不会让她受委屈。
(撰稿:谭福欣)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小编点评:这段跨越战火与时代的恩情故事,闪耀着人性最纯粹的光辉。明德英夫妇用最朴素的善良诠释了“军民一家”的深刻内涵,而庄新民用四十四年的守望践行了“滴水之恩涌泉相报”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。故事既是沂蒙精神的具体写照,更构建了一个关于恩情与承诺的永恒价值坐标,让世人看见战火中的人性温度与时间无法磨灭的道义力量。
▲长按图中二维码识别进入微信店铺七界策略
发布于:山东省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