傍晚六点半,厨房里的抽油烟机还在嗡嗡转,六年级的朵朵已经把书包甩在书桌上,指尖飞快点开手机里的“作业小助手”。屏幕亮起来的瞬间,她扫了眼数学练习册最后一道应用题,眉头皱了皱,直接对着题目拍了张照——几秒钟后博星优配,完整的解题步骤跳了出来,她拿起笔,照着屏幕飞快地抄在作业本上。
这一幕,被端着水果走进来的妈妈林女士看在眼里。她没出声,只是放下果盘时,瞥见朵朵的作业本上干干净净,连一道草稿的痕迹都没有。“这道题你真懂了?”林女士轻声问。朵朵手一顿,眼神飘向窗外:“懂……懂啊,AI都讲得很清楚。”可当妈妈指着步骤里的“鸡兔同笼公式”追问“为什么要用这个公式”时,朵朵却支支吾吾,说不出半个字。
林女士心里咯噔一下。自从上个月给朵朵下载了这款AI辅导软件,孩子写作业的速度确实快了不少,可上周的数学小测,她的成绩却从90分跌到了75分,尤其是应用题,错了一大半。“原来不是懂了,是抄会了。”林女士没发火,只是把手机从朵朵手里拿过来,退出了“解题模式”,换成了“知识点查询”。
“我们今天换个用法,”林女士坐在朵朵身边,指着那道应用题,“你先自己读题,把知道的条件写在草稿纸上,要是卡壳了,就用AI查‘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’,而不是直接要答案,好不好?”朵朵噘着嘴博星优配,不情不愿地拿起笔,在草稿纸上画起了圈圈。一开始她很急躁,写了两行就想放弃,林女士没催,只是提醒她:“再想想,AI说‘先假设全是鸡’,你试试算一算,看看和题目里的总脚数差多少?”
展开剩余56%十分钟后,朵朵突然眼睛一亮:“妈妈!我算出来了!原来差的脚数要分给兔子!”她兴奋地把草稿纸推到妈妈面前,上面画满了歪歪扭扭的鸡和兔子,还有密密麻麻的计算过程。那天晚上,朵朵用同样的方法,自己解出了三道之前会直接问AI的题,睡前还跟妈妈说:“原来自己想出来,比抄答案有意思多了。”
从那以后,林女士和朵朵一起制定了“AI使用规则”:写作业时,手机放在书桌右上角,只有满足两个条件才能用——一是自己独立思考至少15分钟,二是只查“知识点”“思路提示”,不查“完整解题步骤”。遇到语文作文,朵朵会先用AI查“描写春天的素材”,然后自己组织语言;背英语单词时,她会让AI播放发音,自己跟着读,而不是直接抄中文意思。
变化慢慢显现。下次数学小测,朵朵的成绩回到了88分,作业本上的草稿越来越多,遇到难题时,她会先自言自语:“这道题应该用分数除法,我先试试……”实在想不通,才会拿起手机查提示。有一次,AI给出的思路和她的不一样,她还拿着草稿纸跟妈妈讨论:“妈妈,你看AI是这么想的,但我觉得我的方法也对,咱们一起验算一下?”
那天晚上,林女士看着朵朵趴在书桌上,一边对照AI的提示修改作文,一边小声念着“这里应该加个比喻句”,突然觉得,AI就像一把尺子,本身没有对错,关键看使用者怎么握。如果把它当成“抄答案的捷径”,只会让孩子失去思考的能力;可如果用它来“搭梯子”,帮孩子看清自己卡壳的地方,反而能让他们爬得更高。
睡觉前,朵朵把手机放进抽屉,跟妈妈说:“明天我要自己写作文,写完再让AI帮我改错别字。”林女士摸了摸她的头,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句话:教育里最珍贵的,从来不是“快速得到答案”,而是“学会寻找答案的过程”。而AI这盏书桌前的“小灯”,能不能照亮孩子的成长路博星优配,终究要看家长如何引导,孩子如何选择——毕竟,真正的成长,从来没有可以抄近路的“答案”,只有一步一步走出来的“思路”。
发布于:山西省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